正在阅读:石拐区:以创城工作为抓手 奋力开创科学转型新格局
分享文章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包头快讯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石拐区:以创城工作为抓手 奋力开创科学转型新格局

转载 2017/05/19 22:45:56 发布 来源: 包头日报 作者:关爱社区 192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1

包头大数据产业园

2

五当召杯全国自行车邀请赛

3

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4

自治区首家无桩共享单车在石拐区启用

5

举办庆“五一”拔河比赛

6

“书香喜桂图”——第六届鹿城读书节石拐区系列活动启动

7

常态化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

8

开展“石拐网事——回眸2016年”表彰活动

9

重点项目加紧推进

这里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秀,景更美,城更靓——这是游客和客商对如今“喜桂图”的印象。

近年来,石拐区以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为主线,坚守发展、生态、民生“三条底线”,坚持“生态立区、科学发展、创新驱动、富民兴区”发展定位和“一轴三核联动发展、生态隔离科学转型”发展路径,全面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工作,文明城市涵盖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系统工程稳步推进,形成了加快建设产融结合示范区、智慧文明新城区、绿色发展先行区、产城融合普惠区、和谐宜居幸福区,推进喜桂图新区主动融入全市主城的喜人景象,极大地提升了居民获得感、幸福感。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2017年,全市宣传工作会议提出“要助推石拐区成为下一轮自治区文明旗县城”,区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推进智慧文明新城区等“五区建设”,石拐区以自治区新一轮创建文明城市启动和包头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为契机,坚持“创建为民、创建利民、创建惠民”,动员全区各界立即行动起来、全面掀起创建自治区文明城市热潮,把中央、自治区和包头市部署创建任务落到实处;5月2日,石拐区召开创建自治区文明城市工作启动暨业务培训大会,建立起“全民动员、全员参与、全力以赴、上下联动、齐抓共管、重点突破、整体推进、长效管理”的创建机制,狠抓薄弱环节、积极补齐短板,全力推动干部群众文明素质和城乡整体文明程度提升,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和包头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贡献石拐力量。

■让“满眼绿色”成为城市永恒底色

一锹锹培土、一桶桶浇灌,再添遍山的新绿……从4月起,全市5000余名志愿者和石拐区广大干部职工,陆续来到石拐区喜桂图新区等地,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数万株新绿扎根大地。

初夏时节,走进石拐区喜桂图新区、老工业区、五当召景区再访近年来的植树基地,树木葱葱,芳草如碧,满眼的绿意层层叠叠,或浓或淡,风姿绰约,秀色夺人,甚是养眼……人们惊奇地发现,石拐区已然实现了由“黑”到“绿”的美丽嬗变。

事实上,这是石拐区全面转型战略的一个缩影。2011年和2013年,石拐区先后被列为国家资源枯竭城市和67个资源衰退型城市,如何突围“矿竭城衰”的困局?

“我们要坚持‘生态立区’、‘一轴三核联动发展’为首的地区转型定位、路径,推进包石一级、石五二级公路主轴,喜桂图新区、老工业区、五当召景区3个核心区互为补充‘裂变’发展,以科学创新为驱动,将生态文明贯穿于一、二、三产转型各方面,全面推进产业升级、城乡统筹、生态建设和民生改善。”区委、区政府面对区情实际,全面开启了“生态立区”新征程。

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持续实施围封禁牧、铁腕环境综合治理……一项项生态建设惠民工程的实施,诠释着“生态立区”总基调,提升着城市文明的新内涵。

石拐区相继实施了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重点林业工程和包石一级公路沿线、大青山南坡、五当召周边等重点区域绿化工程,并建成公益祈福林、青年生态林、记者林、军民共建林、劳模林等义务植树基地,实现了生态脆弱化衰退向生态涵养修复的良性转变,森林覆盖率由1998年的8.9%上升到现在的33.2%,连续多年为全市第一,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探索运用科技创新手段育林护林,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合作,实施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引进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共475种,初步筛选出耐寒、耐旱、耐瘠薄、耐粗放管理的物种110余种,完善了针对寒旱自然环境特点的高效栽培技术规程,初步打造了樱桃沟、榆树湾、神香谷等景点,有效推动形成了“美化、香化、彩化、文化”的人文生态系统;将通航技术应用于林业管护,组建运行了包头市首家“无人机护林大队”,开启“通航技术+生态建设”模式,逐步打造出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范本。

■让“智慧创新”成为城市转型动力

“我家住在喜桂图新区创业小区,距工作地点数字新苑小区1公里,平常上班开车不适用、步行有点远,现在有了共享单车,只要扫扫码,花0.5元就能去上班,真方便。”4月28日,自治区首批无桩共享单车在石拐区启用,居民田宝生对这一便民服务赞不绝口。

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和电子支付等核心技术的150辆“智慧石拐共享单车”,目前已覆盖石拐区各企业、校园、公交站点、居民区、商业区、公共服务区等区域,成为了人们文明出行、绿色出行的新选择。

共享单车只是石拐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成果。

2013年,石拐区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成为包头市首个智慧城市试点、自治区首个县级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几年来,地理信息中心、综合指挥中心、大数据产业园区的建成,云计算、信息数据库等新一代“智慧城市”信息技术的运用,让石拐区现代化、智能化正在悄然向现实迈进。

“基于时间、空间、技术和以人为本4个维度,总体把握土地资源、区位地理、人口素质等区情特征,我们邀请清华团队系统性地提出石拐区建设和发展的思路和步骤,进而提出不同时空维度下智慧石拐的定位和目标。”石拐区智慧城市综合管理中心负责人介绍,“石拐区深入落实自治区‘七业七新’部署要求,相继启动实施云计算、平安城市、地理信息、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政务等14个智慧城市试点建设项目,以建设智慧城区为基础、金融创新和协同云制造为重点、大数据产业发展为引领的‘智慧石拐’和‘大数据产业园’初具规模,带动了各领域智慧化应用,内蒙古云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内蒙古大宗畜产品交易所等25家大数据项目落地,智慧城市建设和大数据应用正成为石拐区这个国家资源枯竭型地区转型发展的新动力。”

走进智慧石拐综合管理中心,一个大型显示屏率先映入眼帘,一台台电脑机组整齐排列、布满机房。相关负责人介绍:“智慧石拐综合管理中心的基础地理信息、计生人口、土地资源、基础建设、就业统计、全域旅游等数据库逐步完善,目前实现了数字党建、平安交通、服务交易、地理信息数字展示等多项功能,有效为城市规划和政务管理提供了数据分析和内容支撑。”

石拐区今年计划投资12.2亿元实施基础信息化、民生智慧化、服务精准化、管理智能化等16个“四化”重大应用项目,绿色云计算中心、互联网医院项目、网上市民大厅、数字档案、数字博物馆、大城管平台、安全生产大数据平台等项目的实施,不仅能驱动引领地区“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服务产业发展,而且能让城市更加智慧、居民更加幸福。

■让“宜居宜游”成为城市耀眼名片

石拐区喜桂图新区街头,浓厚的现代城市气息扑面而来,绿地、楼宇、广场、学校改变了过去荒地的原貌,街巷整洁、水电气暖等管网全部入地,当阳光挥洒而下时,街道和楼宇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彰显着新石拐的魅力;喇嘛河城市生态景观带、花舞人间、普惠安置区、包头大数据中心、包十五中等为主角的建筑群,外形独特,层叠起伏,风光旖旎,瞬息成景。

“石拐区的城乡变化真不小啊!我们的邻里邻居现在家家户户一套新房,水电暖齐全,有事没事就近逛个超市、广场、商场,大家过上了市区一样的生活,日子越过越红火。”石拐区大德恒街道64岁的赵福珍和62岁的弟弟赵连珍,是城市变迁、民生改善的见证者。6年来,他们几乎踏遍了石拐区每一处,采集收集图片千余幅,这些图片成为了城市农村变迁的宝贵财富,让他们感触最大的是全区住房条件的改善和居民获得感的提升。

近年来,石拐区以改善居民住房条件为抓手,全面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增加居民获得感、幸福感,让群众文明素质和城乡整体文明程度提升有了稳定之基。据统计,石拐区通过棚户区改造、沉陷区治理、城乡一体化、老工业区综合治理、农村牧区搬迁安置等保障住房工程,建成房屋200多万平方米,让6万余居民走出大山、融入城区,基本实现了户户一套新居梦、宜居梦。同时,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围绕便民利民惠民,推行流动党员中心户、“精街道、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一站式阳光审批”、启用自治区首个24小时国地税自助办税区、跨地区跨部门综合执法、因人施策精准脱贫攻坚、全额资助城乡困难群众参加医保、建设智能就业系统等创新工作,让居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幸福。

伴随着城乡环境改善、整体文明提升,石拐区依托地区生态、文化禀赋,借助入围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契机,石拐区全面吹响全域旅游发展的号角,深入推进以五当召创5A景区为龙头、通用机场和大青山影视基地为两翼、矿山火车动态观光旅游走廊、花舞人间现代农业生态园、喇嘛河综合治理项目为补充的全域旅游产业基地。

“来五当召第一印象是景区的文化、生态底蕴深厚,软硬件设施都很好,对于游客来说是很不错的体验,对于旅行来说是很好的选择。”呼和浩特市佳铭旅行社负责人说,“石拐区大青山影视基地能保留下如此完整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筑实属不易,这种拍摄资源在全国范围来说也是弥足珍贵的。”日前在大青山影视基地取景拍摄的央视一套热播剧《北方大地》,受到了广大观众热议……

深受青睐的景区景点发展的背后,是石拐区历年来艰辛的付出:地区围绕宗教文化游,突出五当召龙头带动作用,举全力创建国家“5A”景区,投资20.4亿元进行基础设施、旅游景观建设,恢复建设蒙藏医药馆、禅修体验中心,全方位提升蒙藏文化内涵;围绕历史景观游,突出文化积淀吸引作用,保护性开发战国赵长城遗址,打造大青山影视基地项目,多部影视剧先后在石拐取景拍摄;围绕休闲体验游,引入成都希望集团投资现代农业生态园,构筑以葡萄种植采摘、青少年科普体验园、葡萄酒庄、波尔多风情小镇、法式度假酒店、草坪婚庆、草雕、灯光秀、游客接待中心等建设为主的休闲农业综合体……

“深度推进的绿化美化和实施的花舞人间现代农业生态园、喇嘛河城市生态景观带等建设,让喜桂图新区呈现出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环境,正逐步成为包头市的城市绿肺;以五当召创5A为龙头的全域旅游基地建成,石拐区将成为包头市最主要的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和城市后花园。”相关专家表示。

■让“群众文化”成为城市亮丽风景

传播雷锋精神的赵福珍兄弟、义举感人的樊元贵夫妇、孝老爱亲的卜润林、情系农牧民的张忠、践行网络文明的志愿服务团队……4月21日,石拐区委宣传部开展“石拐网事•回眸2016”表彰活动,通过表彰优秀志愿服务组织、优秀志愿者、优秀通讯员、优秀网评员、优秀微信公众平台、优秀原创文章、忠实粉丝和先进典型人物展示、朗诵、舞蹈、歌唱表演,将网事与现实生活紧密连接,引导全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一个喜闻乐见的宣传载体,开启了石拐区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群众性文体活动的序幕。

去年以来,石拐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构建媒体媒介、宣传力量融合、全民参与共建的“大宣传”“大文明”“大文化”格局,有效推动全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出全社会“讲文明、树新风”浓厚氛围。围绕文明创建工作,成立了37个志愿服务团体,志愿者人数达2000多人,通过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氛围;通过模范典型讲堂建设、专家专题讲座、先进典型推树、走访慰问等系列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道德建设网络体系逐步构建,全区有自治区级文明村镇2个、市级文明村镇7个、自治区级文明单位标兵2个、自治区级文明单位9个、市级文明单位标兵6个、市级文明单位12个、旗县区级文明单位32个;居民卜润林荣获“中国好人榜”候选人,朱清章入选新华网“中国网事·感动2016”候选人,赵福珍、赵连珍荣获首届自治区文明家庭称号,王埃云荣获自治区“双百佳——十星级文明户”称号,刘晓雨荣获包头市第五届美德少年称号,樊元贵荣获包头市第五届道德模范称号,王虎根等3人荣获包头市第五届道德模范提名奖……争先创优、传承美德成为石拐区城市形象的一张名片和一道风景线。围绕媒体媒介融合互动,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构建宣传工作新格局,“魅力喜桂图”荣获自治区最具影响力政务客户端和包头市最具成长性新媒体奖。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是石拐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活动、全面创建自治区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

4月25日,“书香喜桂图”——第六届鹿城读书节石拐区系列活动启动,全年将通过宣讲、文明创建、捐书换书、读书论坛、讲座、赛事等形式,深入开展手机移动图书馆推广培训、图书漂流、借阅品读推荐、首届“书香草原 大美北疆”书画比赛、文化助残共享阳光、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主题演讲、“赞家乡巨变”主题征文、经典诵读、少年宫展演、读经典讲故事大赛、“普雨工程”讲故事、“读书启迪智慧”亲子阅读等22项主题读书系列活动,提升全民阅读服务能力,推动阅读活动走进农村牧区、社区、校园、军营、企业、机关、家庭,建设学习型、书香型、特色型城区。

4月26日,石拐区总工会举行庆“五一”拔河比赛,全区26支队伍近1000名干部职工群众参加比赛,有效向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居民传递团结拼搏、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激发了干部职工群众劳动热情和团队精神,推进了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4月27-28日,“绽放喜桂图、放飞新希望”包头市石拐区第三届“喜桂图”风筝节暨全国风筝邀请赛举行,开启了第七届五当召旅游文化节系列活动。现场来自全国各地58支风筝代表队400多名运动员进行了竞赛,其影响力已辐射到全国各地,运动风筝、串类风筝、软体风筝等为观众奉献了一场千姿百态、缤纷多彩的表演,和谐、团结、奋进、创新的竞技,展示了包头市乃至内蒙古“包容大气、勇立潮头”豪迈热情,有效助力了石拐区全域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与旅游品牌打造、融合。

与此同时,5-11月期间,石拐区还将集中组织开展内蒙古第十届“五当召杯”全国自行车邀请赛、五当召旅游文化节、职工运动会、全民大合唱、广场舞大赛、文化大院展演、各类摄影比赛等系列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注重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营造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欢乐喜庆、祥和文明的氛围,充分展现石拐区科学转型中各界群众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喜人变化,凝聚驱动地区转型的精神文明力量。

■让“机制制度”成为城市有力保障

“要以群众精神文明需求为中心,加强公共文化和服务设施建设,做好三年创城开局之年基础工作,如期实现自治区文明城区创建目标;要把发扬光大地方文化同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宣传教育有机结合,不断完善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增强地区内涵和底蕴;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文明家风、建设和谐家庭,不断提高群众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凝聚全区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力量……”5月2日,石拐区召开创建自治区文明城市工作启动暨业务培训大会,向全区发出立即行动起来、全面掀起创建自治区文明城市热潮的号召。

会议还下发了《关于调整石拐区创建自治区文明城市指挥部的通知》《石拐区创建自治区文明城市工作问责办法》《石拐区创建自治区文明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石拐区2017年度创建自治区文明城市工作实施方案》《石拐区创建自治区文明城市工作制度》《石拐区创建自治区文明城市责任主体目标任务一览表》等文件;根据《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和《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操作手册》确定的理想信念建设、乡风文明建设、经济民生建设、社会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长效常态机制和特色指标7个测评项目、58项测评内容、118条测评标准,将创城指标任务分解细化到了各地区、部门,重点安排部署做好自治区部署的精神文明建设重点工作、全力整治五大公共环境秩序、全力整治交通和车站等公共秩序、改善公共关系服务水平、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打造创新工作6大攻坚行动。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任务、措施、责任、人员、进度、质量创建责任体系成为了新一轮推动城市补短板的硬保障——

组织保障机制,健全了落实“区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协调指挥、各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保障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属地管理机制,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明确了各专项组、各地区、各部门创建工作责任,明确了相关责任人及完成时限;

创建管理机制,建立了社情民意反映和快速办理机制,通过领导交办、专项督办等形式,通过每月月底综合测评通报、每两月两级党政主要领导会议或现场点评推进、年底综合考评奖惩等工作措施,及时推动解决创建过程中群众反映的重点难点问题;

考核问责机制,建立文明城区建设责任体系,将文明城区建设和管理工作纳入“一年三考”实绩考核,加大对创建责任单位的考核力度,强化督查考核结果运用,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对工作不力、推诿扯皮、完不成目标任务的单位和个人,严格追究责任。

为民、利民、惠民的创建理念,把无形的精神文明变成了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随着文明创建工作的深入推进,石拐区委、区政府一项项脚踏实地、温暖人心的“民生工程”将相继实施,一件件得民心、顺民意的“惠民实事”将落到实处,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将越来越满足。

“智慧引领、文化为魂、绿色为韵、山水为脉”的“魅力喜桂图”正在文明创建中加速崛起,石拐的明天必将因文明更精彩、因文明更幸福!

□文/图 记者 赵遐 通讯员 赵伟 彭志强 李慧 王焕荣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